第八讲 木材干燥室; 主要内容: 木材干燥室的定义 木材干燥室的分类 几种干燥室的结构特点、 气流循环特性和优缺点;木材干燥室:是装配有加热设备、调湿和通风设备,可以人为地调节干燥介质的温度、湿度和气流循环速度与方向,专门用于干燥木材的建筑物或金属容器。也称 干燥窑或干燥炉。 木材干燥室的分类及命名 按干燥方式:周期式干燥室,约占99% 连续式干燥室,约占1% 按干燥介质:空气干燥室 过热蒸汽干燥室 炉气干燥室 按介质循环方式:自然循环干燥室(0.2~0.3m/s),20% 强制循环干燥室(>1m/s), 80% 按加热方式:蒸汽加热干燥室、炉气加热干燥室、 电加热干燥室、太阳能干燥室、 导热油加热干燥室、热水加热干燥室等。 ;;; 周期式强制循环干燥室(P70)周期式自然循环干燥室及连续式强制循环干燥室(P81); 周期式强制循环干燥室 上风机型干燥室 长轴型干燥室 短轴型干燥室 直联式干燥室 侧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侧面风机式干燥室 侧下风机式干燥室 侧风机上下串联式 侧风机前后串联式 端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端风机型单轨干燥室 端风机型双轨干燥室 喷气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;一、上风机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(结构特征:“假天棚” 容量为80,100,120,150,200m3/室);1.长轴型干燥室(纵轴型干燥室、室内顶风纵轴型干燥室);; (1)结构特点: 干燥室由三部分所组成:上部的风机间、下部的干燥间和后部的控制(操作)间。 风机的布置:所有的风机沿着干燥室长度方向布置在一根轴上,由一台电机带动。 加热器的布置:加热器沿干燥室纵向的两侧墙均匀布置,或者在风机间与干燥间结合部或风机的两侧。 进、排气道布置:进、排气道混用,布置在风机间纵向侧墙与室顶的结合部,一般为三角形断面,又称三角气道。三角气道的上部与顶部的排气口相连,三角气道的斜面上开有圆形气孔,与风机间相通。三角气道的端部与控制间贯通,开口为进气口。;图 进、排气道示意图;(2)介质的循环特性 垂直——横向——可逆;(3)挡风板的作用: 导流功能:可使风机产生的气流在室内合理分布,减小气流阻力和不一样的部位的风速差。 隔离功能:使室的正负气压区分开,气流能有效地穿过材堆干燥木材,避免“短路”空循环。;挡风板做成钝角形,风机对称放置,空气在干燥室长度上均匀 。;(4)长轴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2.短轴型干燥室;结构特征:是用几根短轴代替一根长轴,轴流通风机横向地分别安装在每根短轴上,各用或共用一台电动机来传动。;短轴型木材干燥室;(2)短轴型介质循环特性 垂直-横向-可逆;(3)短轴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3. 直联型干燥室;耐高温、高湿电机;图 有轨材车装卸干燥室纵剖面图 ;图 叉车装卸干燥室 1.叉车 2.材堆 3. 干燥室大门 4. 室体 5. 进排气道 6.喷蒸管 7.加热器 8.三防电机 9.风机 10.天棚 11.挡风板 12.干湿球温度计;二、侧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(容量≤10m3/室);⒈侧风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;双轨侧下风机式干燥室 侧风机上下串联式干燥室 侧风机前后串联式干燥室 ;⒉侧风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三、端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(容量为10~40m3/室, 风机一般都会采用14#~16# ,转速600~800r/min。 );⒈端风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⒉端风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四、喷气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;⒈喷气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⒉介质循环特点;3.喷气型干燥室的优缺点 优点:1、设备最简单,维修方便; 2、钢材用量较少,容易解决防腐蚀问题; 3、干燥室容积利用系数较高。 缺点:1、电动功率大(安装离心机时,动力消耗大); 2、热量损失较大; 3、难以满足高温快速干燥的要求; 4、喷气装置的技术性能不够稳定。;一、周期式自然循环干燥室(P81);1.烟道加热干燥室(8.5m×3.6m×4.5m);2.熏烟干燥室(6.5m×3m×2.5~3m);二、连续式强制循环干燥室;1.空气横向可逆循环、材堆纵向放置;2.空气纵向逆行循环、材堆纵向放置;⒊空气纵向逆行循环、材堆横向放置;连续式干燥室的缺点:;砖砌壳体干燥室;金属壳体干燥室;管理间; 三、干燥室的保温性与防腐蚀性 干燥室的保温性能与其自身的防腐蚀性有很重要的关系。因为在木材干燥过程中,还有多种腐蚀性物质,如甲酸、乙酸、单宁等同时挥发。这些混合气体部分凝结在干燥室内壁,对内壁有腐蚀作用。 以砖砌墙体为例,使用一年后的砖墙内壁水泥沙浆平面粉化深度在3~5mm,腐蚀深度达8~10mm,使得墙体在经历多次热膨胀冷缩之后,发生不规则裂纹,造成砖壁漏气,极度影响干燥质量。目前,有些厂家采用纯铝板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,制成的金属壳体干燥室,常规使用的寿命在10~15年以上,占地面积小,单台安装时间仅1~2星期。经实践证实,壳体的热损失可减少60%以上,总能耗可减少12%以上,是要求见效快、产品质量高的企业的最佳选择。;表各种保温材料的技术指标 Tab Index of different type thermal insulating materials;自学内容: 1.木材干燥室的壳体结构及建筑(P82) 2.木材干燥室的技术经济分析与选用(P87) 3.查阅国外木材干燥室的特点及优缺点;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;发生事件;MR成像基础原理;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:;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。 自然状态下, H核进动杂乱无章,磁性相互抵消;; 三、弛豫(Relaxation) 回复“自由”的过程 ?1. 纵向弛豫(T1弛豫): M0(MZ)的恢复 ,“量变” 高能态1 H → 低能态1 H 自旋—晶格弛豫、热弛豫;T1弛豫时间: MZ恢复到 M0的2/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、M0恢复愈快 ;T2弛豫时间: MXY 丧失2/3所需的时间; T2愈大、同相位时间长 MXY维持的时间愈长 ;T1加权成像、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“突出”的意思 T1加权成像(T1WI)----突出组织T1弛豫(纵向弛豫)差别 T2加权成像(T2WI)----突出组织T2弛豫(横向弛豫)差别。 ;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 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. 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,T2比T1短得多 ;如何观看MR图像 :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。分清扫描序列、扫描 部位、扫描层面。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---即在同一层面观察、分析T1、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。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、T2WI是高信号改变。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架构的信号表现,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。 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,T2WI看病变。;磁共振成像技术--图像空间分辨力,对比分辨力 一、怎么样确定MRI的来源 (一)层面的选择 1. MXY产生(1H共振)条件 RF = ω=γB0 2. 梯度磁场Z(GZ) GZ→B0→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、共振 3. 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↓ GZ的强度 ↑ 层厚↓ ;〈二〉体素信号的确定 1、频率编码 2、???位编码 M0↑--GZ、RF→ 相应层面MXY ---------- GY→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 MXY旋进速度不同 同频率 一段时间后→ → GX→ 沿X方向1H有不同ω 沿Y方向不同1H 的MXY MXY旋进频率不同 位置不同(相位不同) ;〈三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----某一层面产生MXY GX----MXY旋进频率不同 GY----MXY旋进相位不同 (不影响MXY大小) ↓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, 有不同频率、相位 MRS(FID);第三节、磁共振检查技术;序列;自旋回波(SE);快速自旋回波(FSE);;T2加权像;脂肪抑制;血管造影(MRA);水成像(MRCP,MRU,MRM);超高空间分辨率扫描 任意方位重建 窄间距重建技术 大幅度的提升对小器官、小病灶的诊断能力;早期诊断脑梗塞;MRI的设备 一、信号的产生、探测接受 1. 磁体(Magnet): 静磁场B0 ( Tesla, T )→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(permanent magnet) 常导型(resistive magnet) 超导型(superconducting magnet) 磁体屏蔽(magnet shielding) 2. 梯度线圈(gradient coil): 形成X、Y、Z轴的磁场梯度 功率、切换率 3. 射频系统 (radio-frequence system, RF ) MR信号接收 二、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 数模转换、计算机,等等; ;MRI技术的优势 1、软组织分辨力强(判断组织特性) 2、多方位成像 3、流空效应(显示血管) 4、无骨骼伪影 5、无电离辐射,无碘过敏 6、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;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 1.禁忌证 体内弹片、金属异物 各种金属置入:固定假牙、起搏器、血管夹、人造关节、支架等 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、维持系统 不能合作病人,早期妊娠,高热及散热障碍 2. 其他 钙化显示相对较差 空间分辨较差(体部,较同等CT) 费用昂贵 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; 1. 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,最好更衣,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,甚或伤及病人。 2. 扫描过程中病人身体(皮肤)不要直接触碰磁体内壁及各种导线. 纹身(纹眉)、化妆品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,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。 4. 病人应带耳塞,以防听力损伤。 ;颅脑MRI适应症 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 梗死、出血、动脉瘤、动静脉畸形(AVM)等 颅脑外伤性疾病 脑挫裂伤、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、化脓性脑膜炎、病毒性脑炎、结核等 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 多发性硬化(MS)等 先天性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良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;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 1. 肿瘤性病变 椎管类肿瘤(髓内、髓外硬膜内、硬膜外), 椎骨肿瘤(转移性、原发性) 2. 炎症性疾病 脊椎结核、骨髓炎、椎间盘感染、硬膜外脓肿、 蛛网膜炎、脊髓炎等 3. 外伤 骨折、脱位、椎间盘突出、椎管内血肿、脊髓损伤等 4. 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变性、膨隆、突出、游离, 种种原因椎管狭窄,术后改变, 5. 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 6. 脊髓脱髓鞘疾病(如MS),脊髓萎缩 7. 先天性畸形;胸部MRI适应证 呼吸系统 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,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。 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 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其他 较CT无明显优越性 心脏及大血管 大血管病变 各类动脉瘤、腔静脉血栓等 心脏及心包肿瘤,心包其他病变 其他(如先心、各种心肌病等)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,应用不广;腹部MRI适应证 大多数都用在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 肝肿瘤性病变,提供鉴别信息 胰腺肿瘤,有利小胰癌、胰岛细胞癌显示 宫颈、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,先天畸形 肿瘤的定位(脏器上下缘附近)、分期 胆道、尿路梗阻和肿瘤,MRCP,MRU 直肠肿瘤;骨与关节MRI适应证 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--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 部分情况可作首选: 1. 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(早期骨缺血性坏死,早期骨髓炎、 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) 2. 结构较为复杂关节的损伤(膝、髋关节) 3. 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(脊柱、骨盆等);;;;;;;报告界面2 ;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;概述;严重手术部位的感染 ——病人的灾难,医生的梦魇;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(surgical site infection, SSI) ;外科医生的困惑;定义: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分类: 切口浅部感染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/腔隙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—切口浅部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—切口深部感染; 二、SSI诊断标准—器官/腔隙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器官/腔隙感染;三、SSI的发生率;三、SSI的发生率;手术类别;手术类别;;四、SSI的后果;五、导致SSI的危险因素(1);五、导致SSI的危险因素(2);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;抗菌素的预防/治疗 预防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前给药 治疗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后给药 ;预防和治疗性抗菌素使用目的: 清洁手术:防止可能的外源污染 可染手术:减少粘膜定植细菌的数量 污染手术:清除已经污染宿主的细菌;需植入假体,心脏手术、神外手术、血管外科手术等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后的生长动力学;术后给药,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的生长动力学无改变;Antibiotics in clot;;NEJM 1992;326:281-6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; ;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细菌污染;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:;药品消耗增加 抗菌素相关并发症增加 耐药抗菌素种类增加 易引起脆弱芽孢杆菌肠炎 MRSA(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)定植;;正确的给药方法:;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,不予提倡 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伤口局部(诱发高耐药)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、杆菌肽等 抗生素缓释系统(PMMA—青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海绵)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;时机不当 时间太长 选药不当,缺乏针对性 ; 在开刀前45-75min之内投药 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 术后24小时内停药 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接着使用抗生素 大量对比研究证明,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 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,可再用1次或数次;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正确的脱毛方法;THANK YOU;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;发生事件;PART 02;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:;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。 自然状态下, H核进动杂乱无章,磁性相互抵消;; 三、弛豫(Relaxation) 回复“自由”的过程 ?1. 纵向弛豫(T1弛豫): M0(MZ)的恢复 ,“量变” 高能态1 H → 低能态1 H 自旋—晶格弛豫、热弛豫;T1弛豫时间: MZ恢复到 M0的2/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、M0恢复愈快 ;T2弛豫时间: MXY 丧失2/3所需的时间; T2愈大、同相位时间长 MXY维持的时间愈长 ;T1加权成像、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“突出”的意思 T1加权成像(T1WI)----突出组织T1弛豫(纵向弛豫)差别 T2加权成像(T2WI)----突出组织T2弛豫(横向弛豫)差别。 ;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 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. 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,T2比T1短得多 ;如何观看MR图像 :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。分清扫描序列、扫描 部位、扫描层面。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---即在同一层面观察、分析T1、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。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、T2WI是高信号改变。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架构的信号表现,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。 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,T2WI看病变。;磁共振成像技术--图像空间分辨力,对比分辨力 一、怎么样确定MRI的来源 (一)层面的选择 1. MXY产生(1H共振)条件 RF = ω=γB0 2. 梯度磁场Z(GZ) GZ→B0→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、共振 3. 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↓ GZ的强度 ↑ 层厚↓ ;〈二〉体素信号的确定 1、频率编码 2、相位编码 M0↑--GZ、RF→ 相应层面MXY ---------- GY→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 MXY旋进速度不同 同频率 一段时间后→ → GX→ 沿X方向1H有不同ω 沿Y方向不同1H 的MXY MXY旋进频率不同 位置不同(相位不同) ;〈三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----某一层面产生MXY GX----MXY旋进频率不同 GY----MXY旋进相位不同 (不影响MXY大小) ↓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, 有不同频率、相位 MRS(FID);第三节、磁共振检查技术;序列;自旋回波(SE);快速自旋回波(FSE);;T2加权像;脂肪抑制;血管造影(MRA);水成像(MRCP,MRU,MRM);三维梯度回波(SPGR) ;早期诊断脑梗塞;MRI的设备 一、信号的产生、探测接受 1. 磁体(Magnet): 静磁场B0 ( Tesla, T )→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(permanent magnet) 常导型(resistive magnet) 超导型(superconducting magnet) 磁体屏蔽(magnet shielding) 2. 梯度线圈(gradient coil): 形成X、Y、Z轴的磁场梯度 功率、切换率 3. 射频系统 (radio-frequence system, RF ) MR信号接收 二、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 数模转换、计算机,等等; ;MRI技术的优势 1、软组织分辨力强(判断组织特性) 2、多方位成像 3、流空效应(显??血管) 4、无骨骼伪影 5、无电离辐射,无碘过敏 6、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;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 1.禁忌证 体内弹片、金属异物 各种金属置入:固定假牙、起搏器、血管夹、人造关节、支架等 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、维持系统 不能合作病人,早期妊娠,高热及散热障碍 2. 其他 钙化显示相对较差 空间分辨较差(体部,较同等CT) 费用昂贵 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;扫描需要注意的几点;颅脑MRI适应症 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 梗死、出血、动脉瘤、动静脉畸形(AVM)等 颅脑外伤性疾病 脑挫裂伤、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、化脓性脑膜炎、病毒性脑炎、结核等 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 多发性硬化(MS)等 先天性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良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;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 1. 肿瘤性病变 椎管类肿瘤(髓内、髓外硬膜内、硬膜外), 椎骨肿瘤(转移性、原发性) 2. 炎症性疾病 脊椎结核、骨髓炎、椎间盘感染、硬膜外脓肿、 蛛网膜炎、脊髓炎等 3. 外伤 骨折、脱位、椎间盘突出、椎管内血肿、脊髓损伤等 4. 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变性、膨隆、突出、游离, 种种原因椎管狭窄,术后改变, 5. 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 6. 脊髓脱髓鞘疾病(如MS),脊髓萎缩 7. 先天性畸形;胸部MRI适应证 呼吸系统 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,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。 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 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其他 较CT无明显优越性 心脏及大血管 大血管病变 各类动脉瘤、腔静脉血栓等 心脏及心包肿瘤,心包其他病变 其他(如先心、各种心肌病等)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,应用不广;腹部MRI适应证 大多数都用在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 肝肿瘤性病变,提供鉴别信息 胰腺肿瘤,有利小胰癌、胰岛细胞癌显示 宫颈、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,先天畸形 肿瘤的定位(脏器上下缘附近)、分期 胆道、尿路梗阻和肿瘤,MRCP,MRU 直肠肿瘤;骨与关节MRI适应证 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--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 部分情况可作首选: 1. 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(早期骨缺血性坏死,早期骨髓炎、 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) 2. 结构较为复杂关节的损伤(膝、髋关节) 3. 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(脊柱、骨盆等);;;;;;;报告界面2 第八讲 木材干燥室; 主要内容: 木材干燥室的定义 木材干燥室的分类 几种干燥室的结构特点、 气流循环特性和优缺点;木材干燥室:是装配有加热设备、调湿和通风设备,可以人为地调节干燥介质的温度、湿度和气流循环速度与方向,专门用于干燥木材的建筑物或金属容器。也称 干燥窑或干燥炉。 木材干燥室的分类及命名 按干燥方式:周期式干燥室,约占99% 连续式干燥室,约占1% 按干燥介质:空气干燥室 过热蒸汽干燥室 炉气干燥室 按介质循环方式:自然循环干燥室(0.2~0.3m/s),20% 强制循环干燥室(>1m/s), 80% 按加热方式:蒸汽加热干燥室、炉气加热干燥室、 电加热干燥室、太阳能干燥室、 导热油加热干燥室、热水加热干燥室等。 ;;; 周期式强制循环干燥室(P70)周期式自然循环干燥室及连续式强制循环干燥室(P81); 周期式强制循环干燥室 上风机型干燥室 长轴型干燥室 短轴型干燥室 直联式干燥室 侧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侧面风机式干燥室 侧下风机式干燥室 侧风机上下串联式 侧风机前后串联式 端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端风机型单轨干燥室 端风机型双轨干燥室 喷气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;一、上风机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 (结构特征:“假天棚” 容量为80,100,120,150,200m3/室);1.长轴型干燥室(纵轴型干燥室、室内顶风纵轴型干燥室);; (1)结构特点: 干燥室由三部分所组成:上部的风机间、下部的干燥间和后部的控制(操作)间。 风机的布置:所有的风机沿着干燥室长度方向布置在一根轴上,由一台电机带动。 加热器的布置:加热器沿干燥室纵向的两侧墙均匀布置,或者在风机间与干燥间结合部或风机的两侧。 进、排气道布置:进、排气道混用,布置在风机间纵向侧墙与室顶的结合部,一般为三角形断面,又称三角气道。三角气道的上部与顶部的排气口相连,三角气道的斜面上开有圆形气孔,与风机间相通。三角气道的端部与控制间贯通,开口为进气口。;图 进、排气道示意图;(2)介质的循环特性 垂直——横向——可逆;(3)挡风板的作用: 导流功能:可使风机产生的气流在室内合理分布,减小气流阻力和不一样的部位的风速差。 隔离功能:使室的正负气压区分开,气流能有效地穿过材堆干燥木材,避免“短路”空循环。;挡风板做成钝角形,风机对称放置,空气在干燥室长度上均匀 。;(4)长轴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2.短轴型干燥室;结构特征:是用几根短轴代替一根长轴,轴流通风机横向地分别安装在每根短轴上,各用或共用一台电动机来传动。;短轴型木材干燥室;(2)短轴型介质循环特性 垂直-横向-可逆;(3)短轴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3. 直联型干燥室;耐高温、高湿电机;图 有轨材车装卸干燥室纵剖面图 ;图 叉车装卸干燥室 1.叉车 2.材堆 3. 干燥室大门 4. 室体 5. 进排气道 6.喷蒸管 7.加热器 8.三防电机 9.风机 10.天棚 11.挡风板 12.干湿球温度计;二、侧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(容量≤10m3/室);⒈侧风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;双轨侧下风机式干燥室 侧风机上下串联式干燥室 侧风机前后串联式干燥室 ;⒉侧风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三、端风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(容量为10~40m3/室, 风机一般都会采用14#~16# ,转速600~800r/min。 );⒈端风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⒉端风型干燥室的优缺点;四、喷气型强制循环空气干燥室;⒈喷气型干燥室的结构特点;⒉介质循环特点;3.喷气型干燥室的优缺点 优点:1、设备最简单,维修方便; 2、钢材用量较少,容易解决防腐蚀问题; 3、干燥室容积利用系数较高。 缺点:1、电动功率大(安装离心机时,动力消耗大); 2、热量损失较大; 3、难以满足高温快速干燥的要求; 4、喷气装置的技术性能不够稳定。;一、周期式自然循环干燥室(P81);1.烟道加热干燥室(8.5m×3.6m×4.5m);2.熏烟干燥室(6.5m×3m×2.5~3m);二、连续式强制循环干燥室;1.空气横向可逆循环、材堆纵向放置;2.空气纵向逆行循环、材堆纵向放置;⒊空气纵向逆行循环、材堆横向放置;连续式干燥室的缺点:;砖砌壳体干燥室;金属壳体干燥室;管理间; 三、干燥室的保温性与防腐蚀性 干燥室的保温性能与其自身的防腐蚀性有很重要的关系。因为在木材干燥过程中,还有多种腐蚀性物质,如甲酸、乙酸、单宁等同时挥发。这些混合气体部分凝结在干燥室内壁,对内壁有腐蚀作用。 以砖砌墙体为例,使用一年后的砖墙内壁水泥沙浆平面粉化深度在3~5mm,腐蚀深度达8~10mm,使得墙体在经历多次热膨胀冷缩之后,发生不规则裂纹,造成砖壁漏气,极度影响干燥质量。目前,有些厂家采用纯铝板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,制成的金属壳体干燥室,常规使用的寿命在10~15年以上,占地面积小,单台安装时间仅1~2星期。经实践证实,壳体的热损失可减少60%以上,总能耗可减少12%以上,是要求见效快、产品质量高的企业的最佳选择。;表各种保温材料的技术指标 Tab Index of different type thermal insulating materials;自学内容: 1.木材干燥室的壳体结构及建筑(P82) 2.木材干燥室的技术经济分析与选用(P87) 3.查阅国外木材干燥室的特点及优缺点;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;发生事件;MR成像基础原理;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:;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。 自然状态下, H核进动杂乱无章,磁性相互抵消;; 三、弛豫(Relaxation) 回复“自由”的过程 ?1. 纵向弛豫(T1弛豫): M0(MZ)的恢复 ,“量变” 高能态1 H → 低能态1 H 自旋—晶格弛豫、热弛豫;T1弛豫时间: MZ恢复到 M0的2/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、M0恢复愈快 ;T2弛豫时间: MXY 丧失2/3所需的时间; T2愈大、同相位时间长 MXY维持的时间愈长 ;T1加权成像、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“突出”的意思 T1加权成像(T1WI)----突出组织T1弛豫(纵向弛豫)差别 T2加权成像(T2WI)----突出组织T2弛豫(横向弛豫)差别。 ;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 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. 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,T2比T1短得多 ;如何观看MR图像 :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。分清扫描序列、扫描 部位、扫描层面。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---即在同一层面观察、分析T1、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。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、T2WI是高信号改变。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架构的信号表现,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。 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,T2WI看病变。;磁共振成像技术--图像空间分辨力,对比分辨力 一、怎么样确定MRI的来源 (一)层面的选择 1. MXY产生(1H共振)条件 RF = ω=γB0 2. 梯度磁场Z(GZ) GZ→B0→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、共振 3. 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↓ GZ的强度 ↑ 层厚↓ ;〈二〉体素信号的确定 1、频率编码 2、???位编码 M0↑--GZ、RF→ 相应层面MXY ---------- GY→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 MXY旋进速度不同 同频率 一段时间后→ → GX→ 沿X方向1H有不同ω 沿Y方向不同1H 的MXY MXY旋进频率不同 位置不同(相位不同) ;〈三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----某一层面产生MXY GX----MXY旋进频率不同 GY----MXY旋进相位不同 (不影响MXY大小) ↓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, 有不同频率、相位 MRS(FID);第三节、磁共振检查技术;序列;自旋回波(SE);快速自旋回波(FSE);;T2加权像;脂肪抑制;血管造影(MRA);水成像(MRCP,MRU,MRM);超高空间分辨率扫描 任意方位重建 窄间距重建技术 大幅度的提升对小器官、小病灶的诊断能力;早期诊断脑梗塞;MRI的设备 一、信号的产生、探测接受 1. 磁体(Magnet): 静磁场B0 ( Tesla, T )→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(permanent magnet) 常导型(resistive magnet) 超导型(superconducting magnet) 磁体屏蔽(magnet shielding) 2. 梯度线圈(gradient coil): 形成X、Y、Z轴的磁场梯度 功率、切换率 3. 射频系统 (radio-frequence system, RF ) MR信号接收 二、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 数模转换、计算机,等等; ;MRI技术的优势 1、软组织分辨力强(判断组织特性) 2、多方位成像 3、流空效应(显示血管) 4、无骨骼伪影 5、无电离辐射,无碘过敏 6、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;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 1.禁忌证 体内弹片、金属异物 各种金属置入:固定假牙、起搏器、血管夹、人造关节、支架等 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、维持系统 不能合作病人,早期妊娠,高热及散热障碍 2. 其他 钙化显示相对较差 空间分辨较差(体部,较同等CT) 费用昂贵 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; 1. 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,最好更衣,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,甚或伤及病人。 2. 扫描过程中病人身体(皮肤)不要直接触碰磁体内壁及各种导线. 纹身(纹眉)、化妆品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,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。 4. 病人应带耳塞,以防听力损伤。 ;颅脑MRI适应症 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 梗死、出血、动脉瘤、动静脉畸形(AVM)等 颅脑外伤性疾病 脑挫裂伤、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、化脓性脑膜炎、病毒性脑炎、结核等 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 多发性硬化(MS)等 先天性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良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;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 1. 肿瘤性病变 椎管类肿瘤(髓内、髓外硬膜内、硬膜外), 椎骨肿瘤(转移性、原发性) 2. 炎症性疾病 脊椎结核、骨髓炎、椎间盘感染、硬膜外脓肿、 蛛网膜炎、脊髓炎等 3. 外伤 骨折、脱位、椎间盘突出、椎管内血肿、脊髓损伤等 4. 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变性、膨隆、突出、游离, 种种原因椎管狭窄,术后改变, 5. 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 6. 脊髓脱髓鞘疾病(如MS),脊髓萎缩 7. 先天性畸形;胸部MRI适应证 呼吸系统 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,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。 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 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其他 较CT无明显优越性 心脏及大血管 大血管病变 各类动脉瘤、腔静脉血栓等 心脏及心包肿瘤,心包其他病变 其他(如先心、各种心肌病等)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,应用不广;腹部MRI适应证 大多数都用在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 肝肿瘤性病变,提供鉴别信息 胰腺肿瘤,有利小胰癌、胰岛细胞癌显示 宫颈、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,先天畸形 肿瘤的定位(脏器上下缘附近)、分期 胆道、尿路梗阻和肿瘤,MRCP,MRU 直肠肿瘤;骨与关节MRI适应证 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--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 部分情况可作首选: 1. 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(早期骨缺血性坏死,早期骨髓炎、 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) 2. 结构较为复杂关节的损伤(膝、髋关节) 3. 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(脊柱、骨盆等);;;;;;;报告界面2 ;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;概述;严重手术部位的感染 ——病人的灾难,医生的梦魇;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(surgical site infection, SSI) ;外科医生的困惑;定义: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分类: 切口浅部感染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/腔隙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—切口浅部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—切口深部感染; 二、SSI诊断标准—器官/腔隙感染;二、SSI诊断标准—器官/腔隙感染;三、SSI的发生率;三、SSI的发生率;手术类别;手术类别;;四、SSI的后果;五、导致SSI的危险因素(1);五、导致SSI的危险因素(2);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;抗菌素的预防/治疗 预防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前给药 治疗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后给药 ;预防和治疗性抗菌素使用目的: 清洁手术:防止可能的外源污染 可染手术:减少粘膜定植细菌的数量 污染手术:清除已经污染宿主的细菌;需植入假体,心脏手术、神外手术、血管外科手术等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后的生长动力学;术后给药,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的生长动力学无改变;Antibiotics in clot;;NEJM 1992;326:281-6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; ;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;;六、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抗菌药物的应用;细菌污染;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:;药品消耗增加 抗菌素相关并发症增加 耐药抗菌素种类增加 易引起脆弱芽孢杆菌肠炎 MRSA(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)定植;;正确的给药方法:;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,不予提倡 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伤口局部(诱发高耐药)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、杆菌肽等 抗生素缓释系统(PMMA—青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海绵)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;时机不当 时间太长 选药不当,缺乏针对性 ; 在开刀前45-75min之内投药 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 术后24小时内停药 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接着使用抗生素 大量对比研究证明,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 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,可再用1次或数次;预防SSI干预方法 ——正确的脱毛方法;THANK YOU;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;发生事件;PART 02;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:;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。 自然状态下, H核进动杂乱无章,磁性相互抵消;; 三、弛豫(Relaxation) 回复“自由”的过程 ?1. 纵向弛豫(T1弛豫): M0(MZ)的恢复 ,“量变” 高能态1 H → 低能态1 H 自旋—晶格弛豫、热弛豫;T1弛豫时间: MZ恢复到 M0的2/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、M0恢复愈快 ;T2弛豫时间: MXY 丧失2/3所需的时间; T2愈大、同相位时间长 MXY维持的时间愈长 ;T1加权成像、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“突出”的意思 T1加权成像(T1WI)----突出组织T1弛豫(纵向弛豫)差别 T2加权成像(T2WI)----突出组织T2弛豫(横向弛豫)差别。 ;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 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. 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(ms)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,T2比T1短得多 ;如何观看MR图像 : 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。分清扫描序列、扫描 部位、扫描层面。 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---即在同一层面观察、分析T1、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。 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、T2WI是高信号改变。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架构的信号表现,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。 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,T2WI看病变。;磁共振成像技术--图像空间分辨力,对比分辨力 一、怎么样确定MRI的来源 (一)层面的选择 1. MXY产生(1H共振)条件 RF = ω=γB0 2. 梯度磁场Z(GZ) GZ→B0→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、共振 3. 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↓ GZ的强度 ↑ 层厚↓ ;〈二〉体素信号的确定 1、频率编码 2、相位编码 M0↑--GZ、RF→ 相应层面MXY ---------- GY→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 MXY旋进速度不同 同频率 一段时间后→ → GX→ 沿X方向1H有不同ω 沿Y方向不同1H 的MXY MXY旋进频率不同 位置不同(相位不同) ;〈三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----某一层面产生MXY GX----MXY旋进频率不同 GY----MXY旋进相位不同 (不影响MXY大小) ↓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, 有不同频率、相位 MRS(FID);第三节、磁共振检查技术;序列;自旋回波(SE);快速自旋回波(FSE);;T2加权像;脂肪抑制;血管造影(MRA);水成像(MRCP,MRU,MRM);三维梯度回波(SPGR) ;早期诊断脑梗塞;MRI的设备 一、信号的产生、探测接受 1. 磁体(Magnet): 静磁场B0 ( Tesla, T )→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(permanent magnet) 常导型(resistive magnet) 超导型(superconducting magnet) 磁体屏蔽(magnet shielding) 2. 梯度线圈(gradient coil): 形成X、Y、Z轴的磁场梯度 功率、切换率 3. 射频系统 (radio-frequence system, RF ) MR信号接收 二、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 数模转换、计算机,等等; ;MRI技术的优势 1、软组织分辨力强(判断组织特性) 2、多方位成像 3、流空效应(显??血管) 4、无骨骼伪影 5、无电离辐射,无碘过敏 6、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;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 1.禁忌证 体内弹片、金属异物 各种金属置入:固定假牙、起搏器、血管夹、人造关节、支架等 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、维持系统 不能合作病人,早期妊娠,高热及散热障碍 2. 其他 钙化显示相对较差 空间分辨较差(体部,较同等CT) 费用昂贵 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;扫描需要注意的几点;颅脑MRI适应症 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 脑血管性疾病 梗死、出血、动脉瘤、动静脉畸形(AVM)等 颅脑外伤性疾病 脑挫裂伤、外伤性颅内血肿等 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、化脓性脑膜炎、病毒性脑炎、结核等 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 多发性硬化(MS)等 先天性畸形 胼胝体发育不良、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;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 1. 肿瘤性病变 椎管类肿瘤(髓内、髓外硬膜内、硬膜外), 椎骨肿瘤(转移性、原发性) 2. 炎症性疾病 脊椎结核、骨髓炎、椎间盘感染、硬膜外脓肿、 蛛网膜炎、脊髓炎等 3. 外伤 骨折、脱位、椎间盘突出、椎管内血肿、脊髓损伤等 4. 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变性、膨隆、突出、游离, 种种原因椎管狭窄,术后改变, 5. 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 6. 脊髓脱髓鞘疾病(如MS),脊髓萎缩 7. 先天性畸形;胸部MRI适应证 呼吸系统 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,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。 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 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其他 较CT无明显优越性 心脏及大血管 大血管病变 各类动脉瘤、腔静脉血栓等 心脏及心包肿瘤,心包其他病变 其他(如先心、各种心肌病等)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,应用不广;腹部MRI适应证 大多数都用在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 肝肿瘤性病变,提供鉴别信息 胰腺肿瘤,有利小胰癌、胰岛细胞癌显示 宫颈、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,先天畸形 肿瘤的定位(脏器上下缘附近)、分期 胆道、尿路梗阻和肿瘤,MRCP,MRU 直肠肿瘤;骨与关节MRI适应证 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--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 部分情况可作首选: 1. 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(早期骨缺血性坏死,早期骨髓炎、 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) 2. 结构较为复杂关节的损伤(膝、髋关节) 3. 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(脊柱、骨盆等);;;;;;;报告界面2
2025-2026学年小学英语人教精通版2024四年级上册-人教精通版(2024)教学设计合集.docx
第9课《数据画家》(课件)-2025-2026学年苏少版(2024)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.pptx
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,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,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(可下载、阅读),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,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。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) ,上传者
查看更多
查看更多